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教学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能,旨在从整体上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既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又体现这些理论成果的理论逻辑;既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整体性,又体现各个理论成果的重点和难点,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学基本要求
(1)努力掌握基本理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树立历史观点、世界视野、国情意识和问题意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理论思考习惯。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的国情、中国社会的状况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3.考试及成绩评定
该课程为考试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形成性评价成绩:(课堂表现+分组任务+实践教学)为40%,考试成绩为60%
4.教研团队成员:庞美青、杜希要、李紫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课程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认识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有关概念、范畴以及各种原理之间的联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
3.考试及成绩评定
该课程为考试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形成性评价成绩:(微电影+课堂表现+中期考试+小论文)为40%,考试成绩为60%。
4.教研团队成员:黄燕、吕小梅、路思思、王瑛。
三、思想道德与法治
1.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思想教育和法律教育为主题、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提高思想素质和法律素质。其目的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现实性的特征,课程体系中始终贯彻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的教育理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思考和解决怎样做人与怎样做事的根本问题,在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制观,塑造新时期新一代中国青年的良好的人格情操,为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指引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3.考试及成绩评定
该课程为考试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形成性评价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课作业)为40%,考试成绩为60%
4.教研团队成员:汪力平、努力拉、柳占钰、苏蕾。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旨在通过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党史、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坚定“四个自信”,引导学生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2.教学基本要求
(1)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思维;通过小组讨论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通过问题式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做正确的人生选择。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做医德双修,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3.考试及成绩评定
该课程为考试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形成性评价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教学)为40%,考试成绩为60%。
4.教研团队成员:许建文、杨玉凤、陈凡、黄平平。
五、形势与政策
1.课程目的和任务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本课程通过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使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认识国情、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学基本要求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必修课要列入大学教育全过程,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3.考试及成绩评定
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
六、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旨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通过理论教学阐释,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强化国家观念,激发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认识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3.考试及成绩评定
该课程为考试课程,考试方式为随堂考试。平时成绩以线上成绩、实践成绩、课堂表现等方式评定,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4.教研团队成员:张文雯、王旭辰、李若愚。
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增强使命担当,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使其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学基本要求
(1)努力掌握基本理论。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有的方矢。把学习这一思想通了解中国国情和当代中国实际联系起来,深入调查研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培养理论思考习惯。引导学生要把本课程的学习与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结合起来,领悟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增进思想智慧。
3.考试及成绩评定
该课程为考试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形成性评价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课作业)为40%,考试成绩为60%。
4.教学团队成员:庞美青、李紫君、杜希要。